
實驗室標準化管理是根據一系列的標準、規范和文件及相關的人力、物力來實現的。所謂標準實際就是約束,而這種約束必須要有目的、有意義和有效益,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試驗和檢測結果的科學、準確。

01
建立嚴格的實驗室管理制度,明確責任和要求,防止操作人員違規操作。
02
保持實驗室環境整潔,注意操作細節,避免由于操作人員失誤給實驗室帶來損失。
03
工作人員進入操作間應更換衣、帽和鞋,嚴禁將與實驗無關的物品帶入實驗室,避免污染、影響實驗操作。
04
相互產生交叉污染或干擾的項目必須分室進行。
05
應建立制度,使有控制要求的區域不準隨意進入,無關人員不準隨意進出實驗室。
06
不同項目的臺面和物品不準混用,必須在通風柜內進行的實驗操作應嚴格遵守。
人員
合理的人才梯隊構成是實驗室最為寶貴的財富是實驗室核心組成。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以人才培養和人才梯隊建設為實驗室建設的主線條,以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和高水平的學術和技術協調發展為目標.是實驗室建設的基本內容。在人員管理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合理地配置實驗室人員:
根據工作需要,合理地配置實驗室人員。實驗室需要配備足夠管理、監督、檢驗人員。對各類人員的任職條件應有明確的規定,比如接受過與其工作任務相適應的教育,具備一定的學歷、一定的工作經歷和實際工作經驗等等。同時,制訂各類人員的崗位職責和相應的考核辦法,每年按照崗位職責和崗位職責考核辦法對各類人員進行考核評定。
人員的培訓和繼續教育:
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為保證人員知識更新,業務技術能力不斷提高,以適應專業發展的需求,實驗室各級各類技術人員必須保持常年的、持續的培訓和繼續教育。事業單位人事部門對職工繼續教育有明確規定,實驗室管理層應結合規定對職工培訓和繼續教育制訂培訓計劃、編制程序文件。按程序規定實施職工培訓和繼續教育。為保證培訓的有效性,應建立各級各類人員定期考核制度。必須明確的是,實施職工培訓和繼續教育是實驗室最高管理層的責任。職工有獲得培訓和繼續教育的權利。
建立業務技術檔案:
實驗室應該建立人員業務技術檔案。檔案主要包括技術人員學習經歷、資格證書、職工培訓和繼續教育情況和考核情況、技能、工作經歷以及科研、獲獎情況記錄等等。
儀器設備
01
儀器設備管理
設備作為一項重要資源要素,應納入質量管理體系,參與體系運行,以實現質量方針和目標。因此,應建立符合準則要求的設備管理體系,實行全面質量管理,使儀器設備保持良好的工作狀態,滿足檢測工作的需要。

1.1 健全設備質量管理制度
(1)建立設備管理組織
設備管理組織有質量管理部門、技術部門和支持服務部門構成。根據設備管理工作的特點、范圍和工作量,確定管理人員、核查人員、操作人員和服務人員的職責、權力與相互關系,使各項管理職能分解落實到相關部門、相關崗位,盡量做到職責清晰,分工明確。
(2)制定設備管理程序
設備管理程序是檢測機構實行設備管理的途徑。通過建立相應的程序文件,明確設備管理活動的過程、步驟、內容和所有環節,使各項工作都有章可循。
(3)編寫設備作業指導書
設備作業指導書是指導檢測人員操作設備的規范性文件。一般設備可按照說明書操作,大型、復雜的儀器或操作人員流動性大、性能不穩定的設備需編寫作業指導書或操作規程。
1.2 健全設備質量管理制度
(1)評審制度
評審是添置或處置設備的一項前期工作,主要從設備的適應性、可靠性、經濟性、安全性、維護性等方面綜合分析,目的是為了合理配置設備資源,發揮設備的最佳效益。對于大型、貴重、精密的儀器需進行可行性認證,達到技術上先進,性能上可靠,工作上需要,經濟上合理;對于租借、維修、淘汰的設備,以及小型或輔助設備,應進行必要的評審。
(2)驗收制度
驗收是保證添置或維修的設備正常運行的一個重要手段。儀器設備的開箱拆封應在設備管理員、操作人員、供應人員等有關人員都在場時進行,驗收過程中,應對設備評審要求、訂貨合同和裝箱清單,逐一清點,并做好記錄。對于大型、精密的儀器設備,安裝調試后,還應通過一定時期(合同期內)的試運行,根據實際運行效果和各項指標測試結論,確認無質量問題方可驗收。儀器設備經驗收后方可辦理移交手續,交付使用。
(3)使用制度
為延長設備的使用壽命,充分發揮其作用,必須建立設備使用制度,對人員、工作環境、設施條件、維修、保養等提出明確要求做作出規定。
(4)記錄制度
記錄是建立完整的設備檔案,保證設備正常運銷的一項基礎工作,對設備管理的責任落實、制度執行及管理程序的運行和完善都很重要。每臺設備從計劃選購到淘汰都應保持完整的記錄,內容除一般性設備檔案外,還應包括設備購置、檢定、維護的計劃,論證意見或報告,調試驗收報告,設備使用和校準記錄,儀器故障和維修記錄,運行狀況,性能變化,異常現象及整改情況等。
(5)核查制度
核查是證實設備符合技術規范,避免影響檢測結果的一項重要舉措。操作人員在使用儀器前后,應按照技術規程和說明書,采取自校、比對等方法,校準主要性能參數,保證儀器的準確度和量程范圍符合要求。質量管理組應定期檢查設備的使用、記錄等情況,對新購置或租借的設備、現場檢測使用的設備、使用頻繁或漂移較大的設備,應制定核查程序,使設備保持良好的工作狀態。
02
校準
2.1校準的定義
校準是指在規定條件下,為確定測量裝置或測量系統所指示的量值,或實物量具或參考物質所代表的量值,與對應的由標準所復現的量值之間關系的一組操作。
該定義的含義是:
在規定的條件下,用一個可參考的標準,對包括參考物質在內的測量器具的特性賦值,并確定其示值誤差。
將測量器具所指示或代表的量值,按照校準鏈,將其溯源到標準所復現的量值。
2.2校準的目的
確定示值誤差,并可確定是否在預期的允差范圍之內;
得出標稱值偏差的報告值,可調整測量器具或對示值加以修正;
給任何標尺標記賦值或確定其他特性值,給參考物質特性賦值;
確保測量器給出的量值準確,實現溯源性
2.3校準的依據
校準的依據是校準規范或校準方法,可作統一規定也可自行制定。校準的結果可記錄在校準證書或校準報告中,也可用校準因數或校準曲線等形式表示校準結果。
2.4校準和檢定的主要區別
校準不具法制性,是自愿溯源的行為;檢定則具有法制性,是屬法制計量管理范疇的執法行為。
校準主要用以確定測量儀器的示值誤差;檢定是對測量器具的計量特性及技術要求符合性的全面評定。
校準的依據是校準規范、校準方法,可做統一規定也可自行制定;檢定的依據必須是檢定規程。
校準不判斷測量器具合格與否,但需要時,可確定測量器具的某一性能是否符合預期的要求;檢定要對所檢的測量器具作出合格與否的結論。
校準結果通常是出具校準證書或校準報告;檢定結果合格的出具檢定證書,不合格的出具不合格通知書。
作者:肖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