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付毅飛 何亮
6月4日,記者從中國載人航天辦公室獲悉,經總指揮部研究決定,瞄準北京時間6月5日10時44分發射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飛行乘組由航天員陳冬、劉洋和蔡旭哲組成,陳冬擔任指令長,他們全部為第二批航天員。
據了解,陳冬參加過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劉洋參加過神舟九號載人飛行任務,蔡旭哲是首次飛行。目前,執行本次發射任務的長征二號F遙十四火箭即將開始推進劑加注。
按計劃,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入軌后,將采用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模式,對接于天和核心艙徑向端口,與天和核心艙及天舟三號、天舟四號貨運飛船形成組合體。在軌駐留期間,神舟十四號乘組3名航天員將迎來空間站兩個實驗艙以及天舟五號貨運飛船、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的來訪對接,并與神舟十五號飛行乘組進行在軌輪換,于12月返回東風著陸場。
在軌工作生活半年,多項任務要解鎖
神舟十四號飛行任務是我國空間站建造階段第一次載人飛行任務,任務期間將全面完成以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為基本構型的天宮空間站建造,建成國家太空實驗室。
聽起來似乎簡單,實際任務極其復雜。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林西強介紹,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將和地面配合完成兩個實驗艙與核心艙的交會對接和轉位;首次進駐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建立載人環境;配合地面開展兩艙組合體、三艙組合體、大小機械臂、氣閘艙出艙等相關功能的測試工作;首次利用位于問天實驗艙的氣閘艙實施2-3次出艙活動;完成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十余個科學實驗機柜解鎖、安裝……
除此之外,神十四乘組還將開展在軌健康監測與檢查、防護鍛煉、在軌訓練與演練,以及大量空間站平臺巡檢測試、設備維護、維修驗證、物資管理和站務管理等工作。
要完成上述任務,在軌期間,乘組將面臨構型多、狀態新、任務密等挑戰。例如,乘組要經歷9種組合體構型,要操控小機械臂和組合臂、從問天艙氣閘艙實施出艙,還要實施5次交會對接、3次分離撤離、2次轉位、2~3次出艙任務,這些任務環環相扣,對乘組執行任務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林西強說。
面對任務挑戰,神十四乘組早有訓練準備。在籌備階段,乘組完成了問天艙、夢天艙進駐狀態設置和三艙工作生活以及健康保障、物資管理、站務管理等訓練,乘組具備了三艙在軌駐留技能;完成了小機械臂操作、利用問天氣閘艙出艙活動和遙操作實驗艙交會對接等訓練,乘組具備了完成空間站建造任務技能;針對三艙實(試)驗項目增多的情況,完成了約30項空間實(試)驗項目及平臺相關操作訓練,乘組具備了開展相應科學實(試)驗的技能。
此外,我們多次安排神舟十四號乘組與神舟十二號、神舟十三號乘組交流,也將在神舟十三號任務基礎上進一步改進和完善航天員長期飛行保障措施,確保航天員在軌健康生活、高效工作,圓滿完成飛行任務。林西強說。
明星機械臂,更精巧、精準、可聯級工作
機械臂是空間站的明星部件之一,林西強介紹,我們在后續發射的問天實驗艙配置了一個小機械臂,與已隨天和核心艙入軌工作的大機械臂相比,具有更加精巧、更加精準、可與大臂級聯工作三大特點。
要知道,小機械臂的重量和長度均約為大臂的一半,負載能力約為大臂的1/8,相應的目標適配器也更加輕巧,小臂的運動和操控靈活。而且,小臂的末端定位精度更高,位置精度優于大臂的五倍,姿態精度優于大臂的兩倍,能夠完成精度要求更高的精細操作。此外,小機械臂可被大機械臂抓取形成組合機械臂,艙外作業覆蓋范圍更廣,通過大范圍轉移滿足去往不同位置進行精細作業的需求。
擔負的任務上,小機械臂與大機械臂相似,通過目標適配器連接分離切換,可實現獨立艙外爬行,完成航天員出艙活動支持、艙外狀態檢查等任務。而且,小機械臂可發揮自身精巧、精準的特點,完成精度要求更高的各類載荷和平臺設備的艙外安裝、維護和照料等精細操作。小機械臂還可通過組合臂轉接件實現與大機械臂的級聯組合,實現航天員和載荷的大范圍作業,如后續需要在艙外安裝的設備,可以通過貨運飛船上行至夢天艙的貨物氣閘艙,通過組合臂的抓取和轉移,完成在艙外載荷平臺上的安裝。此外,大小機械臂可協同開展艙外操作任務,還能完成互巡互檢的自身維護工作,有效提高了機械臂系統的可靠性。
林西強表示,可以說,空間站配置的大小兩個機械臂,分工各有側重,又相互配合,實現了1+1>2的實用功能,滿足空間站任務的需求。
國家太空實驗室整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記者了解到,作為國家太空實驗室,中國空間站艙內可以部署25臺科學實驗柜,每臺實驗柜都是一個小型的太空實驗室,可以支持開展單學科或多學科交叉的空間科學實驗,整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問天實驗艙主要面向空間生命科學研究,配置了生命生態、生物技術和變重力科學等實驗柜,能夠支持開展多種類植物、動物、微生物等在空間條件下的生長、發育、遺傳、衰老等響應機理研究。夢天實驗艙主要面向微重力科學研究,配置了流體物理、材料科學、燃燒科學、基礎物理以及航天技術試驗等多學科方向的實驗柜,支持開展重力掩蓋下的多相流與相變傳熱、基礎燃燒過程、材料凝固機理等物質本質規律研究以及超冷原子物理等前沿實驗研究。同時,在天宮二號空間冷原子鐘的基礎上,將建立世界上第一套由氫鐘、銣鐘、光鐘組成的空間冷原子鐘組,構成在太空中頻率穩定度和準確度最高的時間頻率系統,開展引力紅移、精細結構常數測量等前沿的科學研究。
林西強表示,針對上述艙內科學實驗機柜、艙外試驗裝置和巡天空間望遠鏡,在空間站建造階段,共安排了近百項實驗研究項目。后續轉入常態化運營后,還將實施較大規模科學研究,預期將有力推動暗物質與暗能量、星系形成演化、物質本質規律、生命現象本質和人在太空的響應變化規律,以及地球可持續發展等重大前沿科學問題的突破,為未來我國開展近地以遠的載人空間探索提供深厚的科學和技術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