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證監會發布消息稱,按法定程序同意深圳華大智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大智造)科創板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注冊。這是華大基因集團繼華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之后,又一子公司上市。
圖源:中國證監會官網
去年營收近30億元 本次擬募集資金25.28億元
招股書顯示,華大智造本次擬募集資金25.28億元,用于智能制造及研發基地項目、基于半導體技術的基因測序儀及配套設備試劑研發生產項目、研發中心項目等。
奧一新聞從華大智造招股書了解到,其2018年、2019年、2020年營收分別為10.97億元、10.91億元、27.8億元。受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影響,華大基因與抗擊新冠疫情相關的實驗室自動化板塊的儀器及試劑耗材出口銷售大幅增長,實驗室自動化板塊2020年的收入較2019年增長20億元,該板塊的收入中與新冠疫情相關的收入為19.5億元,占當期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為70.85%。
圖源:華大智造招股書
因抗疫期間表現搶眼而被外界廣泛認知的華大智造,主攻被稱為國之重器的基因測序儀。抗疫期間其基因測序儀率先完成新冠病毒基因組序列組裝,為后續病毒檢測試劑盒的快速研制提供了關鍵性指引。
2020年4月,全球首個氣膜版火眼實驗室在深圳國家基因庫揭幕。據悉,這個可充氣、低能耗、易運輸的生物實驗室,是為應對新冠病毒檢測制定的應急方案,日檢測量可達5000-10000人份。5月中旬起,氣膜版火眼實驗室出征海外,陸續在加蓬利伯維爾、沙特麥地那、多哥洛美、哈薩克斯坦努爾蘇丹和阿拉木圖等國家和地區進行落地建設和應用,在助力更多地區和國家迅速撲滅疫情發揮了關鍵作用。
在火眼的設備中,被提及最多的是華大智造三大自動化抗疫設備——MGISTP-7000全自動分杯處理系統、MGISP-960高通量自動化液體處理系統、超高通量MGISP-NE384全自動核酸提取純化儀。
奧一新聞了解到,作為基因測序設備第一股,早前華大智造還挺入英國市場。7月8日,華大智造宣布,適配HotMPS高通量測序試劑的測序儀即日起在英國市場正式銷售。根據近期英國法院簽署的同意令,華大智造于6月23日開始接受HotMPS英國市場訂單并陸續發貨。出海動作頻頻,可見其野心之大。
獲業界巨頭3.25億美元賠償解鎖技術瓶頸
值得關注的是,7月15日,華大智造宣布,與全球基因測序儀巨頭美國因美納(Illumina)就美國境內的所有未決訴訟達成和解。根據協議條款,雙方將不再對加州北部地區法院和特拉華州地區法院的訴訟判決結果提出異議。基于此,因美納將向華大智造子公司Complete Genomics支付3.25億美元的凈賠償費。
圖源:華大智造官網
奧一新聞梳理公開資料發現,華大智造與美國因美納圍繞知識產權侵權的訴訟由來已久,雙方的知識產權訴訟還涉及了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資料顯示,在2019年的4月至6月短短3個月期間,雙方就有多次專利戰交鋒。其中,2019年4月起,因美納在德國、丹麥等地對華大智造發起專利訴訟。同年5月,華大智造在美國起訴因美納專利侵權,指控其侵犯了華大智造旗下公司Complete Genomics的雙色測序技術(two-color sequencing technology)專利(美國專利號9,222,132),該專利涉及各種因美納基因測序儀和相關試劑。據悉,本次勝訴的專利侵權案,正是2019年5月在美發起的訴訟案。從華大智造在美國起訴,到當地法院裁定獲勝,歷時4年。
回顧華大智造的發展史,要追溯到2012年,華大基因對美國企業CG(Complete Genomics,完整基因有限公司)的收購開始,彼時因美納也盯上了CG這塊肥肉,因此雙方展開多輪比拼,最終華大基因在次年以1.176億美元價格成功收購了CG。
2014年,在CG的技術基礎上,華大基因研發的BGISEQ-100、BGISEQ-1000基因測序儀器及配套試劑獲批,成為我國首個基因測序儀。2016年,華大基因成立華大智造,僅用兩年時間,便發布了自主研發的超高通量基因測序儀MGISEQ-T7,單日數據產量可達6TB,是當時全球單日生產能力最強的基因測序儀。
申港證券研究報告指出,和因美納的產品做比對時發現,華大智造的測序儀同樣能得到不相上下的測序數據。作為自主測序儀企業,華大智造測序儀在低成本上更具優勢,這讓華大智造測序儀在純技術層面有能力成為因美納測序儀的強勁對手。
知名醫療器械專家王強告訴奧一新聞,華大智造確實能扛起國產替代進口的大旗。目前,國內好幾家基因測序企業都是使用華大智造的設備。記者通過資料搜索發現,隨著技術優勢的不斷顯現,確實有大量國內企業紛紛將測序平臺轉向了華大智造。據了解,燃石醫學、吉因加、泛生子等腫瘤NGS頭部廠商,已悉數將華大智造納入自己的基因測序平臺體系中。
然而,解決技術瓶頸并非一朝一夕即可達成。據東興證券研報,由于我國基因測序行業起步較晚,技術較為落后,目前基因測序上游市場基本由Roche(羅氏)、Illumina(因美納)、ThermoFisher(賽默飛)等外資企業壟斷。目前華大基因、貝瑞基因、達安基因等龍頭企業的市場占有率仍然相對較低。記者從招股書發現,華大智造正在全力縮小差距。近年來,其持續加大研發投入,最近三年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比例為 26.10%,高于5%;最近三年,研發投入分別為2.5億元、3.4億元和7億元,投入金額累計超12億元。在精準醫療的時代背景下,華大智造能否帶領基因測序行業實現更大層面的國產替代?奧一新聞將持續關注。
南都·奧一新聞記者 林詩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