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電工地試驗檢測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開展試驗檢測是水電工程建設全過程控制原材料質量品質、中間產品和最終產品評判的重要基礎數據來源,是工程建設質量保證體系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為了保證評判結果的及時性,試驗檢測試驗室一般均要求承建在工程現場,對此水電工地試驗室規范及管理運行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工程質量和工程建設的安全。
一般來講試驗檢測僅對來樣負責,但水電工程試驗檢測應建立對工程質量安全負責的全局理念,
水電工程建設用的混凝土骨料產地、母巖品種的多樣性,以及形成的最終產品運行期外界條件特殊性。
二、工地試驗室的組建
(1)試驗室建設
試驗室建設應選擇具有良好通風和采光條件的位置,其周邊場所、交通通道均應硬化。工地試驗室用房結構設計應考慮空間跨度以及各種惡劣氣候的影響;周邊排污排水設施應完善;合理根據本項目的工程內容設置辦公區域和功能區域,辦公區域包括辦公室和資料室,功能區域包括土工室、骨料室、膠凝材料室、混凝土成型室、養護室、力學室、樣品室等;工地試驗室要布局合理,試驗檢測儀器設備要擺放科學。
(2)完善組織機構
工地試驗室必須完善組織機構,設立試驗室負責人崗位、試驗工程師崗位、試驗員崗位、資料管理員崗位、設備管理員崗位及試驗輔助人員崗位,機構框圖應上墻。
試驗檢測人員應持證上崗,專業配置合理,能涵蓋本工程涉及專業范圍和內容。
(3)管理體系的建設
根據母體檢測機構的質量體系,結合工程特點,編制簡潔、適用、針對性和操作性強的質量體系文件及各項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一般包括試驗室工作職責、主要崗位人員職責、試驗檢測工作制度、人員管理制度、儀器設備管理制度、樣品管理制度、檔案管理制度、安全生產管理制度、工作環境管理制度等。
工地試驗室所有檢測人員應根據質量體系文件、管理制度以及標準規范的宣貫學習,形成完整的學習記錄并歸檔。
(4)獲得授權
水電工地試驗檢測室建設完成后。應向母體檢測機構提出授權申請,母體檢測機構對人員、設備、環境及體系建設核定后給工地試驗室設立授權,授權負責人職稱和工作經驗應滿足工程合同要求,并屬于母體檢測機構體系的授權簽字人。在上報建設單位審核同意后,即可在授權范圍內開展相應參數的試驗檢測工作。
三、人員管理
1、工地試驗室應設置檢測工程師、檢測員、資料管理員、設備管理員以及輔助人員崗位,人員數量和資質應滿足主管機構的要求。工地試驗室應根據人員持證情況、專業范圍、技術特長等劃分人員具體崗位,建立試驗室負責人及檢測人員崗位制度,并定期開展技術培訓工作。
人員培訓
人員培訓包括崗前培訓、崗位培訓、待崗培訓、適時培訓。培訓內容應包括認證認可基本知識、檢測標準知識、管理體系文件、抽樣方法、檢測新技術新方法、不確定度評定、數據處理、計算機操作、職業道德規范等各崗位所需的應知應會的培訓。
檢測人員經培訓考核合格后,由培訓考核部門發相應上崗證。
人員的能力保證
上崗要求:各崗位人員必須具備滿足其崗位所需的專業管理能力和/或技術能力和相應的資格,并進行相應的資格確認,合格后才能上崗。
新進人員或轉崗人員,需進行上崗考核(包括基本理論、基本操作技能和實際樣品分析的考核),考核合格并經資格確認后,方能獨立從事檢測工作。
對所有操作專門設備、從事抽樣、檢測以及評價結果和批準、簽發檢測報告的人員及其他關鍵崗位人員,應按規定經確認資格后方能上崗,確保其具有相應的工作能力。
對從事特定崗位的工作人員,應按要求進行相應的教育、培訓和技能考核資格滿足要求方能上崗。
2、檢測人員不得同時受聘于兩家以上檢測機構,工地試驗室應嚴格執行考勤制度,工地試驗室應保持檢測人員相對穩定。
3、工地試驗室檢測人員檔案應按一人一檔建立,內容包括:學歷證、職稱證、檢測資格證及勞務合同(或協議)等。
四、設備管理
1、工地試驗室應編制儀器設備的檢定、校準(含自校)計劃及臺賬。按期進行檢定、校準,其周期不得超過規定時限,檢定、校準結果應溯源到國家計量基準。
2、檢定周期內儀器設備如存在修理、搬運等情況,須重新進行檢定、校準,合格后方可使用。
3、自校過程中應采用有證標準物質或有溯源到國家計量基準標識的相關設備儀器進行。
4、儀器設備檔案應按一機一檔建立,設備檔案應包括:設備臺帳、說明書、出廠合格證、入場以來歷次檢校證書或記錄、檢校合格確認表、維護保養記錄、設備使用記錄等。
5、設備標識
所有在用儀器設備應用三色標識表明其受控及校準狀態。
所有在用儀器設備均指定專人負責管理,儀器設備由所在試驗室指定責任人。儀器設備責任人應定期組織對儀器設備進行維護、保養、通電、除塵;及時更換儀器設備標識、檢查儀器設備運行記錄。
一旦發現儀器設備過載或處置不當、給出可疑結果、已顯示出缺陷、超出規定限制、誤用、損壞等故障應立即停止使用,貼上停用標簽,并盡可能給予隔離以防誤用。
五、環境管理
1、試驗室的檢測環境控制主要為試驗環境的溫濕度要求和養護環境的溫濕度要求,包括膠凝材料試驗室、混凝土成型室、力學室、養護室等,各試驗室的面積和溫濕度應滿足規范要求,有溫濕度要求的試驗室應配置空調和加濕器等,并配置干濕溫度計。
2、試驗室應保持衛生整潔,工地試驗室環境條件應明確責任人進行日常維護。檢測人員應對檢測環境按要求進行監測并記錄。
3、工地試驗室應配置滅火器,合理分布在各試驗室。工地試驗室應經常對滅火器等消防設備進行檢查。
實驗室應確保其環境條件不會使結果無效,或對所要求的測量質量產生不良影響。在固定設施以外的場所進行抽樣、檢測時,應特別注意。
相關的規范、方法和程序有要求,或對結果的質量有影響時,實驗室應監測、控制和記錄環境條件,當環境條件危及到檢測結果時,應停止檢測。
應將不相容活動的相鄰區域進行有效隔離,采取措施防止交叉污染。 (如天平間與成型間隔離)
應對影響檢測質量的區域的進入和使用加以控制,確定控制范圍。
各工作間均應有完善的上下水設施,與排污設施相連接,化學檢測組應做好通風措施,防止有毒氣體危害人體健康。
六、檢測技術管理
1、試驗室在檢測過程中所采用的方法標準、試驗規程及判定依據的準確性,直接影響檢測數據的適用性。每個試驗檢測參數,從取樣、試驗到評定及出具報告,都必須嚴格執行實時的效的檢測規程和技術標準要求。
2、工地試驗室必須對標準、規程規范、設計文件等技術文件進行嚴格管理,并經常與母體試驗室聯系,及時更新檢技術標準,組織新標準的宣貫,做好宣貫記錄,并回收舊標準。
3、工地試驗室應注意引用標準的準確性,清楚標準引用的優先等級、基本原理、檢測要求等內容,并能做出準確的判斷。
標準引用的優先等級一般是:A、行業標準;B、國家標準;C、相近行業的行業標準。
七、樣品管理
1、樣品管理制度應包含樣品的接受、標識、流轉、儲存、留樣及處置等內容。樣品應設專人管理。
2、工地試驗室在收到通知后應及時對材料進行取樣,取樣方法應符合相關規范要求,取樣數量應滿足試驗需要并有取樣記錄,同時按要求留樣,應建立統一的樣品編號規定并按規定對樣品進行編號,樣品標識應清晰、準確地標明樣品名稱、規格型號、樣品編號及狀態(待檢、在檢、檢畢以及留存),同時應建立樣品臺帳(含留樣臺帳)等。
3、所有樣品均要分類存放,做好標記,以確保不同單位的樣品不得混淆,已檢樣品與未檢樣品不得混淆。樣品的保存環境應滿足規范要求,保證樣品不得變質、損壞、降低或喪失其原有性能。檢測結束后,需留樣的樣品(如水泥等)交保管人妥善留樣,并做好留樣和銷樣記錄。
抽樣
要確保抽樣的代表性,檢測試驗結果的科學、公正。
采樣人員負責記錄采樣的過程、樣品狀態,做好樣品標識和樣品運輸過程中的保護。
樣品接收時,樣品管理員應對樣品及所附資料的完整性、適宜性進行檢查驗收,記錄樣品狀態并按委托單的要求填寫完整的相關信息。
在對接收的樣品是否適合于檢測,有任何疑問或對委托方的檢測要求不明確,或有其它異常情況時(包括包裝和封簽),應與委托方聯系,取得進一步說明并采取相應措施。
樣品管理員接收樣品后,應及時對樣品進行唯一性進行標識,樣品的唯一性標識系統由檢測委托單編號和樣品編號共同構成。
樣品存放區應按照有關技術標準、規范的要求,正確存儲樣品。當需要被存放或在規定的環境條件下或養護時,應配備必要設施,并做好環境條件的監控記錄,以保證所有樣品能滿足要求。樣品存放期,應有明顯的標識。
對需保留的樣品,由樣品管理員作留樣保管,并依據有關技術標準規范規定確定樣品保存時間,確保樣品在保存期內不變質、不丟失、不損壞、不混淆;以便能再次重復使用。
檢驗完畢的樣品和留存的副樣保存期到后,可按相關規定進行處理。處理人員認真填寫樣品處理審批表,有關人員簽名。
樣品留樣及期限
對于水泥、粉煤灰等樣品,試驗室和委托方共同抽取封存樣,當場封存,并由業務受理員和委托方在封條上簽字,貼上封條,并按如下規定保存:水泥、粉煤灰為收樣日起3個月,速凝劑為收樣日起5個月,減水劑、膨脹劑為收樣日起6個月;對于破損檢驗的樣品,如報告發出之后7日內委托方沒有質疑,根據委托方要求進行處理。
樣品保護
A、 樣品在受檢時,未經試驗室主要負責人員同意,委托方不得與其試驗檢測操作人員接觸或進入工作間。
B、外單位人員未經允許不得進入樣品間。
八、檔案管理
1、文件資料的管理應安排具的檔案管理資質的專人負責。
2、工地試驗室檔案資料主要包括:質量體系文件、規程規范及設計技術要求文件、往來收發文、儀器設備檔案、取樣記錄及臺賬、試驗檢測臺賬、不合格記錄及臺賬、試驗原始記錄和檢測報告、試驗檢測月報及年報、專題報告、電子檔案、影像檔案及業主方要求的相關資料。
3、按合同要求及時對相關檔案提交主管機構檔案室驗收。
九、外委管理
材料應嚴格執行先檢后用的原則,對現場檢測不了的材料,應及時進行外委檢測,按照外委試驗管理制度實施,收集檢測機構能力證明,建立外委試驗臺賬,定期檢查外委的試驗參數和頻次是否與檢測計劃一致,確保用于工程的材料是合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