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熱線
0530-5837666
來源:【中國民族建筑】
民族建筑大家談
編者按:福建廊橋尤其木拱廊橋造型美觀、結構科學,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重要的文物價值。民居建筑大師、廈門大學建筑與土木工程學院戴志堅教授從福建廊橋的結構、功能入手,分析了平梁木廊橋、八字撐木廊橋、木拱廊橋、石拱廊橋的類型特征,總結出廊橋豐富的文化內涵,提出了福建廊橋的研究內容和方向。
文/戴志堅
廊橋是在橋面上加蓋廊屋的特殊橋梁。福建的古廊橋大致分布在閩東、閩北、閩西山區,閩中山區也有少量遺存。它們以古樸而又奇特的造型、實用而又科學的結構、典雅而又細膩的風格,表現出福建先民的文化觀、審美觀和高超造橋技藝,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重要的文物價值。
一、福建廊橋的自然環境特征
建筑文化是固有歷史文化的沉積和自然地理環境相互作用下的產物,氣候條件、地理條件、地方建筑材料、地方建筑工藝對廊橋的形成與發展影響很大。
福建在我國大陸東部地區和沿海各省中素有東南山國和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境內山嶺聳峙,丘陵起伏,溪流縱橫。為了讓行人暢通無阻,古代的能工巧匠因地制宜建造了各種形式的橋梁,其中就有按傳統技藝建造的廊橋。在橋面上加蓋長廊或建屋、亭,既可以保護木橋,又美化了橋梁本身,還為行人提供了落腳歇息的場所,體現了形式與功能的統一。
福建的地勢自西北向東南下降,海拔200米以上的山地丘陵約占85%,宜林地約占土地面積的74%,森林覆蓋率達63.1%。杉木是福建亞熱帶針葉樹的主要樹種,因其樹干直,重量輕,易于加工,結構性能好,木質中又含杉腦可防蟲蛀,還有較好的透氣性,是理想的建筑材料,在廊橋中應用極為廣泛。福建的石橋建造在閩南沿海一帶技術突出,如宋代建造的泉州洛陽橋(萬安橋)、晉江安平橋(五里橋)、漳州江東橋(虎渡橋)均蜚聲海內外。但與木材相比,石材雖然抗壓性強、經久耐用,卻難以加工、難以運輸,造橋成本較高。在盛產木材的山區,采用木材作為廊橋的主要建材,既省工又省時,既方便又經濟。于是,造型美觀、結構科學的廊橋便在多山多水多險阻的閩東、閩北、閩西等地山區應運而生。
二、福建廊橋的類型與結構形式
1.福建廊橋的類型
廊橋,上廊下橋。如果從廊橋下部的結構來區分,福建廊橋大致可分為平梁木廊橋、八字撐木廊橋、木拱廊橋和石拱廊橋四種類型。
(1)平梁木廊橋
平梁木廊橋包括簡支木梁橋和伸臂式木梁橋等廊橋。梁橋以橋墩作水平距離承托,然后架木梁并平鋪橋面。伸臂式木梁橋以圓木或方木縱橫相迭,從兩岸層層向河心出挑,待兩頭相距五六米時,再以梁搭接。
圖-1 連城縣云龍橋(木平梁廊橋)
福建的平梁木廊橋主要分布在閩西、閩北、閩東及閩中山區,單跨到多跨不等。梁木直接搭建在兩岸的塊石橋臺或河流中間用塊石或條石疊砌的橋墩上。如果跨度較大,便在兩側橋臺或橋墩之上用2-5行的粗大杉木架構成伸臂,以增加橋的承受能力。平梁木廊橋造價低,易施工,但橋面荷載不如拱橋大,且怕山洪沖刷。典型的平梁木廊橋如連城縣的永隆橋、云龍橋和玉沙橋。
圖-2 連城縣玉沙橋(木平梁廊橋)
圖-3 連城縣永隆橋(木平梁廊橋)
(2)八字撐木廊橋
八字撐木廊橋是平梁木廊橋的變異形式。它沒有采用在兩側的橋墩之上用層層杉木架構成伸臂,而是用一排圓木成角度斜撐在兩側的塊石橋臺和粗大杉木橫梁之間。增加斜撐后,橋的橫梁中加了兩個支點,從而增強木廊橋跨中的受力和穩定,可以減少粗大木材的使用量。其優點是受力比較合理,但因這種形式的廊橋只適用于跨度不太大的溪流,采用不是很廣泛。典型的八字撐木廊橋如屏南縣的漈川橋。
圖-4 屏南縣漈川橋(八字撐木廊橋)
(3)木拱廊橋
木拱廊橋也稱疊梁式風雨橋、虹梁式廊橋。近年來,研究虹橋結構的專家還用貫木拱橋、編木拱橋來命名木拱廊橋的下部結構。木拱廊橋的結構形似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創作的《清明上河圖》中的汴水虹橋。虹橋是人們對發明于宋代的橫跨汴河的許多木拱橋的泛稱。這種大跨度的木拱橋結構特殊而又巧妙,為中國所獨有。過去人們以為,這種彩虹般美麗的橋,至明代以后就已經消失了。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期,文物工作者和橋梁專家在閩浙交界的崇山峻嶺中發現了保存完好的虹橋式樣的木拱廊橋,才確認北宋時期盛行于中原的虹橋技術在民間并未失傳,而且造橋工藝有所創新。與虹橋相比,閩浙木拱廊橋的橋拱技術已從綁扎結構發展為榫卯結構,而且木拱橋上建有橋屋,有的橋屋又發展為精美的樓閣。正因為如此,閩浙木拱廊橋近年來頗受建筑界、文物界專家學者的青睞,被譽為古老概念的現代遺存,具有活化石的價值。
圖-5 屏南縣萬安橋(中國最長的木拱廊橋)
下面以屏南縣的金造橋為例解剖木拱廊橋中最普遍的一種結構類型。金造橋的拱架部分由三個系統組成。第一系統為3根長圓木,縱連成八字形拱架(俗稱三節苗,頂部的水平拱木稱平苗),共并列9組。第二系統為5根稍短的圓木,縱連成五折邊形拱架(俗稱五節苗), 并列8組,與三節苗相互穿插。但五節苗平苗通過橫木改為9根,與三節苗平苗對齊。在拱架的轉折處都置1根橫貫全橋的枋木(俗稱牛頭),拱木的端部與牛頭相扣,使拱架相互聯系成為整體。三節苗、五節苗的平苗與牛頭用燕尾榫卯接,在結構上相當于梁的作用。拱架兩端在橋臺外壁各立一豎式木排架,木排架上下端也用牛頭卯接。在三節苗牛頭、五節苗下牛頭和端豎排架之間置2組X形撐木(俗稱剪刀苗),以避免橋拱產生側移。第三系統為橋面系統,木縱梁兩端各為9根,一端頂住豎排架上橫梁,另一端與五節苗的上牛頭卯接,并與五節苗的平苗一起,組成一個從左岸到右岸連通頂緊的水平支撐。在五節苗的中間橫梁上,設立3根短柱組成的小排架,支撐橋面系統木縱梁。橋面系統之上鋪橫板,橫板之上鋪9根半邊圓木,然后在上面鋪橋面板,做廊屋。
圖-6 萬安橋下梁架結構
圖-7 萬安橋上梁架結構
木拱廊橋的拱架結構還有三節苗對三節苗、三節苗對四節苗等不同結構制式,三節苗的數量可以7-11組不等,因橋而異,也有因師傅木作而異。各橋的做法雖有差異,但結構原理是相同的,由大小均勻的巨大圓木縱橫相置、交叉搭置、互相承托、逐節伸展,形成完整的木架式主拱骨架的建造特點是一致的。木拱廊橋能最大限度地解決橋的跨度問題,通常建在河床寬大、水深流急之處。由于結構的特殊,木拱橋受到向上的反彈力,很容易失穩遭到破壞。因此橋面上一般都加蓋廊屋,這樣可以增加橋身的重量,增強木拱橋的穩定性。
木拱廊橋在中國木構橋梁中技術含量最高,如今在我國能保存下來的為數極少。全國現存的木拱廊橋只有118座,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兩省交界處,即在閩東的壽寧、屏南、周寧、古田、福安、柘榮、福鼎、霞浦、閩侯、閩清、晉安,閩北的政和、建甌、延平、順昌、武夷山以及德化和浙南的慶元、景寧、泰順、青田一帶,其中寧德市有50多座。福建現存最早、最長的木拱廊橋,為始建于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長98.2米的屏南萬安橋;單孔跨度最大為37.6米的壽寧鸞峰橋。2006年5月,閩東北廊橋(包括屏南縣的萬安橋、千乘橋、百祥橋,壽寧縣的鸞峰橋、楊梅州橋、飛云橋、升平橋、仙宮橋、登云橋, 柘榮縣的東源橋,古田縣的田地橋,武夷山市的余慶橋)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圖-8 屏南縣千乘橋(木拱廊橋)
圖-9 古田縣田地橋(木拱廊橋)
圖-10 壽寧縣楊梅溪橋(木拱廊橋)
圖-11 政和縣洋后橋(木拱廊橋)
(4)石拱廊橋
石拱廊橋是福建歷史最為悠久的廊橋。石拱橋雖然沒有防腐要求,但出于為行人遮風擋雨的需要,也有不少建了木構橋屋,從而使其功能得到延伸。石拱廊橋大多建在河床窄小之處或小溪之上,用塊石或條石砌筑成拱券狀,也有的先用石頭疊砌成船形或半船形的橋墩,再在石墩上砌筑橋拱。多為單孔,也有雙孔或多孔。雖然石拱廊橋的建橋工藝不如木拱廊橋高超,但它比木拱廊橋更耐風雨侵襲和洪水沖擊,因此受到人們的歡迎,分布范圍最廣?,F存的石拱廊橋中,有的建造水平較高,地方特色鮮明,如政和縣的坂頭花橋和永安市的會清橋。
圖-12 政和縣坂頭花橋(石拱廊橋)
2.廊橋上部結構
我們姑且把廊橋上部的廊、屋、亭統稱為橋屋。福建廊橋的橋屋以木材為主要構架,最主要的建筑特色是采用榫卯結合的梁柱體系聯成整體。梁架結構多為九檁四柱,五架抬梁式。橋屋正中是一條長廊式通道,兩側設置木護欄,沿著欄桿大多設木坐凳,由欄桿、坐凳連結著柱廊,巧妙地將其使用功能和結構功能結合起來。橋面用木板鋪就,或用磚、石鋪砌。為保護橋梁結構和橋面免受風吹雨打和烈日暴曬,橋身的外緣鱗疊鋪釘木板(俗稱風雨板)。有的廊橋的風雨板用油漆漆成紅色或其他顏色,這既是防腐處理的重要措施,也是廊橋裝飾的傳統手法。為了讓橋屋內通風、采光和行人觀賞風景,有的上層風雨板開啟了形狀各異的小窗,有圓形、方形、扇形、六邊形、心形、桃形、瓶形等。屋面施方椽、望板,鋪小青瓦。屋頂以雙坡式居多,曲線的屋脊形成柔和的凹凸面,顯得輕盈活潑。有的在橋屋中間和兩端高架起懸山式或重檐歇山式的樓亭,有的橋屋還建有牌樓式的橋門。如連城云龍橋為5墩6孔木伸臂廊橋,橋屋穿榫連接,不用栓釘。橋屋施藻井,中間升起歇山閣樓頂,旁邊又突起一座飛檐翹角的三層六角攢尖頂閣樓,兩端是牌樓式橋門,斗拱高疊,氣勢不凡。
三、廊橋的文化內涵
廊橋,也稱屋橋、厝橋。有些地方根據廊橋的作用,稱之為風雨橋、風水橋或福橋;有的地方根據廊橋的外形,稱之為蜈蚣橋、蝦蛄橋、鵲巢橋;也有的地方因為橋屋的裝飾華麗,稱之為花橋。對廊橋的稱呼雖然不同,但它們所起的作用卻基本一致。廊橋不僅是交通設施,還具有社交、標志、觀賞、祭祀等多種政治、經濟、文化、民俗方面的功能,有著豐富的內涵。
組織交通、遮日避雨是廊橋最主要的功能。福建山區山高林密,谷深澗險,交通極為不便,修橋鋪路自古就是當地先民在同大自然搏斗中急需解決的問題。屏南千乘橋的《千乘橋志》碑文曰:棠溪有橋,顏曰千乘,雙峰其對峙也,雙澗其匯流也。雖居僻壤,而北抵縣城,南通省郡,實往來之通衢。建造橋梁的必要性不言而喻。千百年來,一座座廊橋如長龍越溪跨澗,連接著深山古道,方便了鄉民之間的交往,溝通了山區與外界的交流。福建的大部分地區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雨水多日照強。尤其是自然條件較為惡劣的山區,村落分散,人煙稀少,道路崎嶇難行。在橋上加蓋廊屋,在廊屋內設置固定坐凳,讓過往行人有了遮風躲雨、避暑乘涼的地方。廊橋真是一種人性化的建筑。
廊橋為群眾提供了重要的交往和娛樂空間。地處交通要道或村落附近的廊橋,常常成為人們休閑娛樂的去處和信息交流的空間。有的在此擺攤設店,有的在此談古論今,有的在此唱歌下棋,有的在此談情說愛,有的地方還在規模較大的橋屋里鋪臺演戲。廊橋也是人們舉行各種民俗活動的場所,每逢節假日,總是人來人往,熱鬧非凡。如政和、屏南、福安等地,有端午節舉行走橋活動的習俗,既祭橋神,又紀念屈原。每年正月十四、十五,連城縣羅坊鄉的鄉民云集在云龍橋前走古事,場面十分刺激。每年中秋節,建甌縣步月橋附近的村民都到橋上觀燈賞月,家家戶戶往橋屋掛燈籠,寄托風調雨順、一家平安的企盼。
廊橋的外部造型極具特色,有著強烈的標志功能。在堪輿風水說盛行的古代,人們認為流水會帶走財氣,必須緊鎖水口,以聚財源、利文運、興村旺族。處理水口的辦法有多種,可以造橋、修廟、建塔、植樹、立牌坊等。橋能鎖水,自然是村落水口建筑的首選。因此廊橋多建造在村落的水口處,即村口;如果一個村莊建兩座廊橋,一般是村口和村尾各建一座。實際上,廊橋所起的作用不僅僅是滿足人們保瑞避邪的心理需求,而且界定了村落內外的空間界限,豐富了村落的景觀,成為一種重要的景觀和地標。如連城永隆橋位于壁洲村的水口,過橋約百步是宮殿式的天后宮和寶塔式的文昌閣。3座古建筑連成一體,屋頂飛檐翹角,高度錯落有致,加上連綿起伏的青山與潺潺的流水襯托,一個優美壯觀又不失鄉土風情的水口景觀令人難忘。
廊橋的設計精巧,是橋梁和廊、屋、亭的巧妙結合,具有極大的觀賞功能。它長期屹立在青山碧水之中,已成為點綴、美化大自然的一部分。清朝的周亮工在《閩小記》贊美它:閩中橋梁,最為巨麗,橋上建屋,翼翼楚楚,無處不堪圖畫。古代匠師不但賦予廊橋獨特美觀的外型,有的還在橋屋頂部制作精美的藻井,在橋屋內進行彩繪、雕刻等裝飾,在橋兩邊建起門樓、碑亭、牌坊等附屬建筑物,使它們更為婀娜多姿。歷代的文人墨客則為廊橋留下韻味無窮的楹聯、詩文、碑刻,使橋梁成為一座完美的建筑藝術品。遠望廊橋輕靈秀美的造型,與山光水色融為一體,更覺景色迷人;近觀廊橋精細的雕刻、精美的彩畫、優美的楹聯,令人流連忘返;就是人在橋中,憑欄眺望橋外綠樹蔥蘢、屋宇參差、炊煙裊裊的田園風光,同樣充滿著詩情畫意。如松溪縣五福橋的舟形橋墩分水尖上雕有鳥首,橋屋中間升起一座飛檐翹角的四角歇山頂橋亭,橋兩端建有牌坊式石砌拱門,上面有形態逼真的八仙人物泥塑和色彩鮮艷的植物圖案。橋屋的梁枋、斗拱上繪著700多幅彩畫,有歷史故事,有神話故事,還有山水花鳥畫,猶如五彩繽紛的畫廊。
橋與廟的緊密結合也是廊橋的一大特色。福建人的宗教信仰表現出多元化的特點,儒、釋、道共存,民間信仰更是盛行。福建的廊橋大部分設有神龕供鄉民祭祀。神龕多設在橋屋當中,也有的偏居在橋屋的一旁,或設在廊橋的樓閣上。有的廊橋周邊還建有寺廟,使宗教文化的氛圍更加濃烈。祭祀的對象有人們熟知的觀音菩薩、真武大帝、五顯大帝、文昌君、關公等,也有地方崇拜的臨水夫人、林公大王、馬仙姑、吳三公、齊天大圣等,讓人覺得撲朔迷離,神秘莫測。如坂頭花橋的橋屋西側及兩端設有9個神龕,觀音大士、魏虞真仙、許馬將軍、林公大王、福德正神、真武大帝、天王菩薩、通天圣母等各路神仙居于一橋,橋屋的一端供奉該橋創建者陳桓、陳文禮,橋中間還建有三層閣樓,供奉著文昌君和魁星,堪稱宗教文化的展覽館。
四、福建廊橋研究的內容
1.廊橋的基礎資料研究
現存的福建廊橋歷史最久的可追溯到北宋。它們歷盡滄桑,經過歷代的重建、重修和維修,得以保存下來,今天正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展示著昔日的輝煌。但是,卻有更多的古廊橋因為山洪爆發和人為失火而毀于一旦,因為修公路、修水庫等原因而蕩然無存,因為古道湮滅、使用價值退化、建筑構件被盜而殘破不堪,有的則被改建得面目全非,失去了原有的自然、古樸和秀麗。總之,由于種種原因,許多古廊橋無法得到持續的、定期的、全面的保護,它們已經或正在老去、逝去。以發掘的木拱廊橋數量最多的壽寧縣為例,該縣現存木拱廊橋19座,而1949年至1999年間,已毀掉的木拱廊橋有20余座。短短50年中,已毀的木拱廊橋竟然超過現存的木拱廊橋總數。因此,進行廊橋基礎資料的調查研究顯得非常緊迫。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對廊橋的分布地點、形式、外觀、長度、建筑材料等資料的搜集和整理,這是一切廊橋研究的基礎。
圖-13 松溪縣五福橋(中國最長的木平梁廊橋)
圖-14 我國建造最早的木平廊橋——建甌市值慶橋(明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
這方面的工作要屬寧德市做得最好,基礎資料最完整。他們編印了《閩東虹橋實錄》,多方位介紹了閩東現存的木拱廊橋以及其它類型的木石橋梁。他們還申請國家課題,成立《寧德市虹梁式木構廊橋考古調查與研究》課題組,并完成了該課題的研究報告。壽寧縣、屏南縣分別承辦了第二屆、第三屆中國廊橋國際學術研討會,為今后后續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
2.廊橋的力學、結構等方面的研究
古廊橋結構形式實用而又科學。在各類廊橋中,學術界最感興趣、爭議最為激烈的當屬木拱廊橋。閩浙木拱廊橋被認為是中國在世界橋梁史上的獨特創造,是珍貴的文化遺產。但隨著交通的改善和經濟的發展,廊橋正逐漸喪失了交通主干的地位,成為歷史文物。如今,繼承和保護好這筆人類建筑文化中豐厚遺產的責任已經歷史地落到了我們的肩上。加強對廊橋尤其是木拱廊橋的力學性能、結構使用方面的研究,加強對廊橋防火、防腐、防風的研究,有助于人們更深刻地認識其重要文物價值和科技內涵,也是保護和傳承廊橋建筑文化精華的關鍵。
這方面的研究已有一些成果。2009年10月1日,以寧德市屏南縣、壽寧縣為主申報的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坦率地說,目前廊橋保護與管理的研究相對薄弱,具體牽扯到研究隊伍、實驗設備、經費投入、管理制度等方方面面的問題。如2006年6月百祥橋(國保)、2009年9月浦城鎮安橋(省保)、2011年5月余慶橋(國保)均毀于火,2010年6月南平八字橋(省保)毀于水,令人扼腕長嘆。
圖-15 南平市延平區八字橋(雙八字撐橋,2011年6月毀于水災)
圖-16 浦城縣鎮安橋(木平廊橋,2009年9月毀于火災)
3.廊橋的建造工匠、施工工藝等方面的研究
近百年,磚石和混凝土材料逐漸取代木材而成為建筑物的主要材料,懂得木結構技藝的師傅越來越少,師徒制的傳承受到大工業車間生產和現代教育的挑戰。隨著老一輩匠師的去世,后人很難依靠書本或想象來延續木工技藝和造橋技藝。因此,在傳統建筑的研究中,地方工匠的派別和傳承是一個較新的研究方向,并具有緊迫性。
建筑營造中地方材料和工匠技藝的運用,是廊橋文化形成的建筑因素。從目前掌握的資料看,閩浙木拱廊橋絕大多數出自福建匠師之手。如周寧縣禮門鄉秀坑村張姓、壽寧縣坑底鄉小東村徐、鄭兩姓、屏南縣長橋鎮黃姓、屏南縣黛溪鎮忠洋村韋姓等建橋世家,技術過硬,技藝世代相傳。但隨著時光的流逝,健在的造橋匠師越來越少,廊橋的建造面臨著后繼乏人和無橋可造的窘境。因此,為建橋工匠樹碑立傳、搶救瀕臨失傳的施工工藝、收集整理建橋時簽訂的合同等工作就顯得尤其重要。無論是政府部門還是學者,都應該留意對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
所幸這方面工作正引起有關部門和有識之士的關注和重視,并取得一定的成效。如寧德市尤其是技藝核心傳承區的屏南、壽寧、周寧開展了一系列保護措施,并通過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生產性方式保護,使這項技藝重獲生機,得到有效傳承和發展。
4.廊橋的歷史文化、宗教信仰、民俗活動等方面的研究
建造廊橋最主要目的是為了解決跨水或者越谷的交通,為行人來往提供方便,這是毫無疑義的。問題在于其它形態的橋梁一般只有交通功能,廊橋卻不一樣,它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人文典故、宗教信仰、民俗活動等方面的信息,這也是中國廊橋最為吸引人之處。地域族群的習俗、信仰、審美觀,是地域文化形成的人文因素。在深入調查了大量廊橋單體之后,我們應當加強對廊橋文化內涵的研究,結合地理、歷史、社會、文化、風俗等方面,探討它們與廊橋之間的互動關系,進一步深化廊橋研究。
這方面的研究已經開始,尤其是壽寧縣文化館收集到大量的原始文史資料。2003年屏南縣編印《屏南古代橋梁》,2008年壽寧縣編輯出版《廊橋流韻》,2009政和縣編印《政和廊橋》,均全面介紹了本縣古廊橋及有關文史資料,展示了廊橋文化的魅力。今后,還有待于人文學科等專家學者共同參與,使廊橋研究進入一個新的領域。
本文即將完稿之際,得到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閩浙的22座木拱廊橋由福建省的壽寧縣、周寧縣、屏南縣、政和縣與浙江省的泰順縣、景寧縣、慶元縣捆綁申遺,已進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激動之后,更覺任重道遠。接下來,必須加強對木拱廊橋的研究、保護和管理。制定完善廊橋保護管理規劃、籌措資金搶修即將倒塌的廊橋、改善廊橋的周邊環境、拆除違章建筑等等,這些都是刻不容緩的事情??傊?,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有效管理是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關鍵性問題。希望也相信,在各級政府、文物部門和各方面人員的共同努力下,福建廊橋能夠得到成功的保護和合理的開發,能夠走出深山,走向世界。
戴志堅,民居建筑大師,福建漳州人,廈門大學建筑與土木工程學院教授。中國民族建筑研究會專家、民居建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建筑學會生土建筑分會副理事長,中國廊橋學會副會長,福建省土木建筑學會建筑師分會副會長,福建省人大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立法工作專家組成員。出版有專著《閩海民系民居建筑與文化研究》《閩臺民居建筑的淵源與形態》《中國廊橋》等十五部;發表《福建傳統民居的地方特色與形成文脈》《傳統與繼承》《福建客家土樓形態探索》《地域文化與福建傳統民居分類法》《閩海系民居研究的進程與展望》《閩海系形成原因探析與地域文化》等學術論文七十余篇。
(本文經作者授權,中國民族建筑研究會信息宣傳部整理、編輯,更多精彩內容敬請期待下期)
本文來自【中國民族建筑】,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Copyright ? 2020-2023 山東行知科教儀器設備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備案號:魯ICP備16020776號-2
地址:高新區萬福辦事處吳拐行政村 電話:0530-5837666 郵箱:2586826320@qq.com
關注我們